美食特产问答汇集土特产、特色美食及特色工艺,促进美食文化传播!

如何看待中西方餐饮习惯-九游会网址

观点1:   在衣食住行方面,除了吃以外,其它三个中国人与西方人己慢慢拉近了距离,正在与世界接轨。首先,从穿衣来讲,在中国的大街上来往的行人中,穿西服的比例己超过美国和大部分欧洲国家。中国现在是世界最大的成衣出口国,西方人穿在身上的“中国造”与穿在中国人身上的“中国造”并无二致。其次,在住的方面,中国人的居住条件、人均面积己大大改善,中国的高挡社区不亚于欧美。另外,在行的方面,中国人的私家车从质量上来讲己接近欧洲国家的水平。

  唯有在吃的方面,中国人与西方人差异最大。西方人是不太注重吃,不太注重莱肴的形式及味道。首先讲究的是营养搭配,其次再是味道。而中国人大注重莱肴的形式及味道,首先讲究的是色香味型,其次再是营养搭配。中国人“民以食为天”将吃放在最首要和最高位置。而西方人恰恰是将性放在首要位置,与中国人“饱暧生y欲”的观念是相悖的。林语堂先生受过中西方文化的严格教育,对西方人在看待吃的方便有过精辟论述:
  英国人不郑重其事地对待饮食,而把它看作一件随随便便的事情……英语中原本没有cu1s1ne(烹饪)一词,他们只有cooking(烧煮);他们原本没有恰当的词浯去称呼chef(厨师)而是直截了当地称之为cook(伙夫);他们原本也不说menu(菜肴)只是称之为d1shes(盘装莱);他们原本也没有一个词语可以用来称呼gourmet(美食家),就不客气地用童谣里的话称之为greedy gut(贪吃的肚子)

  中国人在吃的方面兴趣十分广泛,摄取的食物包罗万象,无论是天上飞的、地上跑的,还是水中游的,所有动物都能搬到餐桌上。八十年代四川破获了一起猎杀大熊猫的案件,当公安干警神迅地赶到嫌犯家中时,他锅里正清炖着大熊猫肉,这锅肉可能是世界上最贵的肉。中国的满汉全席,要吃三天三夜才能享用完,在西方人眼里如一干零一夜的阿拉伯神话。中国人就连治病的中药材也端到席桌上,被称之为药膳。西方人在吃的方面,缺乏中国人的开拓精神,他们谨小慎微地对待每一样食物。相传蕃茄从阿拉伯传到西方时,没人敢食用,后来一胆大者冒险试吃一颗,旁人见他食用后一天一夜安全无恙,才开始小心翼翼接纳它。西方人食物的种类单调,最中意的不外乎就牛肉、鸡、鱼。他们甚至很少吃河鱼,我估计他们是怕刺,或者为了保护生态环境。

  在欧洲很少看见有人在湖泊和河流中垂钓,喜欢垂钓的人大都是去海里垂钓。西方人也很少吃猪肉,你打开西餐菜谱,很少看见猪肉类的莱肴。西方人不吃动物的内脏,欧共体在十几年前就明文规定:任何动物内脏不得制成食品向人出售。法国肥鹅肝这道令美食家垂涎三尺的佳肴可能是个例外。西方人一般也不吃动物的皮,他们认为动物的皮含胆固醇高。我国在向国外出口冻鸡,同时也在进口鸡脚,鸡脚除了皮便是骨头,西方人不吃,便低价卖给我们,我们称鸡脚为凤爪。宋美龄活了一百零三岁才去世,她生前最喜爱啃凤爪·

  中餐与西餐从形式上讲,中餐是合餐制,西餐是分餐制。从内容上讲,中餐的原料包罗万象、物尽其用;西餐的原料屈指可数,食不厌精。从味形上讲,中餐油腻、盐多味重;西餐清淡、偏甜味轻。孰优孰劣?难分伯仲。中餐有几干年的历史沉淀做依托,西餐有完善的科学理论为依据。现在中餐经过改良逐步进入西方饮食圈,而西餐通过文化做先锋将其原汁原味带入到中国。中西方的饮食文化正在互补和相互渗透,在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有中餐的存在,因为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华人的存在。在中国大部分地区,人们过生日都要吃具有典型西方饮食文化标志的生日蛋糕和吹蜡烛,因为西方文化早已渗透到了我们各个角落。

  西餐的分餐制能充分体现人们个性化和尊重人的选择权力,你想吃什么、想喝什么?各取所需自由选择。而中餐的合餐制,常常是长官和长者说了算,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点莱点一大瓶饮料,你不吃也得吃。你很少有自己的选择权,只能随大流,中国的家长制和长官意识无处不在。
  西餐的莱肴品种虽然简单,但餐具却很复杂。比较正规的一餐西餐吃下来,仅是大小刀、叉、匙的数量大概与菜肴的数量相当。不象中餐,即便是国宴也不外乎一双筷子、一根汤匙。中国人的筷子代替了西餐具的刀、叉的功能,而且更灵活方便。杨振宁博士说:中国人发明筷子是对世界做出的另一大贡献,筷子是人手指的延伸,使用筷子使人手指灵话、思维敏捷。

  方人身材高大,除了种族和遗传因素外,另一个重原因是他们每天摄取的牛奶的数量远远超过中国人。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有两点很重要:第一是遗传,第二是变异。遗传是先天的,而变异则可通过后天来进行。

  日本人过去平均身高远远低于中国人,在上个世纪,他们在学西方工业文明的同时也学西方生活文明,在全日本启动牛奶工程,让每个日本儿童增加牛奶的摄入量。这一招早己见效,日本人的平均身高己在逐年增高。在欧洲平均身高应数荷兰人最高,而荷兰人喝牛奶恰恰是最多的,他们几乎就将牛奶当水喝,因为他们有,他们国家盛产就是牛奶和郁金香。中国人牛奶的摄入量一直是很低的,不仅身高受到影响,而年老后弯腰驼背者多,骨质疏松症多,应运而生骨科医院多,制药厂生产钙片多,这样形成年少时不喝牛奶,年老后来吃钙片的恶性循环,你看哈药六厂的钙中钙的广告是那么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就知厂家卖钙片卖欢了。

  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主要是那几个放牧多的藏、维、蒙地区,他们由于喝牛奶多身材都比较高大,而且弯腰驼背者少,骨质疏松症少,骨折也少,骨科医生也少。前几天我与一位从澳大利亚回来的朋友聊天,他说在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全市只有三名骨科医生,我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而在成都从事骨科的医务人员至少在干人以上。

  中西方妇女在怀孕期间和产后的饮食习惯也是大相径庭的。中国的妇女在怀孕的最初两、三个月里,由于生理上的特殊反应,常常反胃呕吐,故进食较少,甚至厌食。恰恰这三个月是胎儿发肓的关键时期,是胎儿长大脑的时期,营养一定要充足。而后的七个月,大脑基本形成,只要正常进食,注意营养搭配就行了。

  中国的妇女大多数在这个时期,由于生理反应减弱,便开始狼吞虎咽超量、超限进食,个个长得如相扑运动似的。这样对胎儿发育不利,因为你那相扑运动员体形,走路都喘粗气,怎能去运动?而西方的妇女在这个时侯要坚持运动,甚至跑步、游泳。这样对胎儿发育有利,也利于分娩,在西方剖腹产很少,而在中国剖腹产的比例越来越大,究其原因便是在怀孕期间不注意饮食的度量问题,绝少运动所至,这也为产后恢复体形带来诸多麻烦。

  现在一些妇女开始注意这个问题了,特别是影视明星更注重自己的体形,前几天,我在网上看见王菲怀孕的照片,如果不说她怀孕还真看不出端倪来。

  中国妇女在产后坐月子,不仅每天要包着头、穿着袜子捂在被子里,不能看书、看电视、洗头、洗澡、不能见阳光、不能吹风地在家里坐整整三十天甚至四十天,而且还要超量地吃耢糟荷包蛋、炖猪蹄、墨鱼炖鸡。这是中国几干年的传统和风俗习惯,谁也不愿去违背。西方妇女没有坐月子一说,几天后便到处走动,该干啥就干啥,也不必每天吃荷包蛋和喝油腻的鸡汤,她们个个并没有落下月子里的病,这是身体素质的问题?还是习惯所然?
观点2: 西方餐饮习惯注重:
营养、简单、自然(餐饮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胃的需要)
中国餐饮习惯注重:
调味、复杂、色彩(餐饮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口味的需要)
观点3: 无论是用筷子还是用刀叉,还是用手抓,目的就是把食物送进口里。法国人在学习中餐味道的多变,同时中国人也在学习西餐摆盘的技巧。
观点4: 众所周知,中国和西方在饮食习惯上存在着许多差异,可以说是各具特色!下面让我们去了解一下……
首先让我们去了解一下我们本国的饮食文化。中国人的传统饮食习俗是以植物性食料为主。主食是五谷,辅食是蔬菜,外加少量肉食。形成这一习俗的主要原因是中原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但在不同阶层中,食物的配置比例不尽相同。因此古代有称在位者为“肉食者”。
以热食、熟食为主,也是中国人饮食习俗的一大特点。这和中国文明开化较早和烹调技术的发达有关。中国古人认为:“水居者腥,肉臊,草食即膻。”热食、熟食可以“灭腥去臊除膻”(《吕氏春秋. 本味》)。中国人的饮食历来以食谱广泛、烹调技术的精致而闻名于世。史书载,南北朝时,梁武帝萧衍的厨师,一个瓜能变出十种式样,一个菜能做出几十种味道,烹调技术的高超,令人惊叹。
在饮食方式上,中国人也有自己的特点,这就是聚食制。聚食制的起源很早,从许多地下文化遗存的发掘中可见,古代炊间和聚食的地方是统一的,炊间在住宅的中央,上有天窗出烟,下有篝火,在火上做炊,就食者围火聚食。这种聚食古俗,一直至后世。聚食制的长期流传,是中国重视血缘亲属关系和家族家庭观念在饮食方式上的反映。 在食具方面,中国人的饮食习俗的一大特点是使用筷子。筷子,古代叫箸,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礼记》中曾说:“饭黍无以箸。”可见至少在殷商时代,已经使用筷子进食。筷子一般以竹制成,一双在手,运用自如,即简单经济,又很方便。许多欧美人看到东方人使用筷子,叹为观止,赞为一种艺术创造。实际上,东方各国使用筷子其源多出自中国。中国人的祖先发明筷子,确实是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

中国的饮食文化和吃之精神,是世界上任何国家所难以比拟的,也是最为丰富的。有关食的研究和吃的传统,更是包罗万象,浩瀚繁复,求精祛粗,延续古今。

《汉书.郦食其传》曰:民以食为天。《周礼》也曰:食为民之本。墨子道:食为性命之基。告子也道:食色,性也。以古人的言说来看,中国人对于食的概括可谓寓意精炼,言简意赅。

说到吃,首先要了解中国的食肴系列。中国的食肴素有四大风味和八大菜系之说。四大风味是:鲁、川、粤、淮。八大菜系指的是:鲁、川、粤、闽、苏、浙、湘、徽。

山东菜简称鲁菜,烹饪特点以煎炒烹炸、烧烩蒸扒、煮氽熏拌、溜炝酱腌为主。口味以清香、脆嫩、味厚纯正而著称。

四川菜简称川菜,历史悠久,风味独特,享誉海内。特点以色、香、味、形为主。口味主要以“麻、辣、咸、甜、酸、苦、香”著称。

广东菜简称粤菜,由广州、潮州、东江客家菜三种地方菜构成。其特色以鸟、兽、虫、鱼为原料,口味特点以味美色鲜为主。

福建菜俗称闽菜,特点以制作细巧、色调美观、调味清鲜著称。口味特色则以咸、甜、酸、辣兼备。

江苏菜简称苏菜,以苏州和扬州菜为代表。特点以选料严谨,制作精细,因材施艺,即时烹调著称;口味特色以清鲜,咸甜相宜,浓而不腻,淡而不薄,保持原味为主。

浙江菜简称浙菜,其特色以用料广博,配佐严谨,增益鲜香,刀工精细,形状别致著称。口味特点以清、鲜、嫩、爽为主。

湖南菜又称湘菜,特点以腴、滑、肥、润,多铺辣椒为主。特色以香、嫩、清、脆著称。

徽菜又称安徽菜,也称皖菜。特点以就地取材,清鲜奇胜为主。特色以浓淡相宜,鲜美滋补著称。
不过综合国内外营养专家的意见,我国的饮食习俗主要存在着以下九大缺点,需要引起大家注意:

1.中国人大多吃得过咸。据统计,全国人均吃盐量为每天10克以上,其中以东北人最高,达18克。而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应把食盐控制在每日5克以下。吃得过咸会明显增加高血压、胃癌等病的发病率。

2.中国人吃味精
过多,增加了人体对钠的摄入量,而钠元素对人体有害。因此,吃汤菜等宜用鸡精、蘑菇精等代替味精。

3.中国人的吃饭方式多为集体进餐,又喜欢相互夹菜,这增加了疾病的传染概率。

4.中国人喜欢吃动物内脏。动物内脏中含有较多的胆固醇,而胆固醇是诱发与加重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

5.中国人烹调多采用煎、炒、烹、炸等方法,喜欢吃炒菜和油炸食品,这增加了患癌症的机会。

6.中国人喜欢吃含脂肪较高的红肉(猪、牛、羊肉),吃白肉(鱼和鸡等)的比例较小。近年来中国人吃白肉的比例在逐年增加,这是好现象。

7.中国有很多地区的人喜欢吃咸鱼、咸肉、咸菜等腌制食品,这不仅增加了盐的摄入量,且由于腌制食品中含有较多的亚硝酸盐,还增加了患癌症的机会。

8.中国人喜欢吃各种卤肉。但制做卤肉时加入的肉桂、八角(大料)、茴香、丁香、花椒等香料不但性温燥,容易让人上火,而且由于其中含有一定量的黄樟素,有一定的诱变性和毒性,容易致癌。所以,患有感冒、发烧、炎性疾病和慢性肝病者应少食卤肉。

9.中国人喜欢大摆宴席请客。人们习惯于在宴席上饮大量白酒,或暴饮暴食,或烟酒同时来,有些地区还有布菜的不良习俗。这些习惯不但造成浪费,而且对身体健康极为不利,容易诱发多种疾病。
但也不乏亮点,比如说:
一、中国人每天进食的新鲜蔬菜要比美国人多得多,而美国人虽每天摄入大量蛋白质,但肠胃功能却因进食纤维素太少而受到影响,因此消化系统的患病率及患癌率均大大超过中国。
二、中国人喜食粗粮,而美国人偏爱精白粉等细粮。实际上,粗粮所含营养物质要比细粮多。
三、中国人爱吃植物油,而美国人做菜喜用含胆固醇较高的动物油,此外,每人还摄入大量黄油。怪不得美国人心血管发病率特别高。
四、中国城乡居民都喜食豆浆、豆腐、豆芽等豆制品,而美国人对此却往往“敬而远之”。
五、中国人饭后、迎客都沏一杯热茶。喝茶能降低血中胆固醇含量;相反,美国人喜喝的咖啡,却有可能提高血脂并刺激心脏。
六、餐毕,中国人爱吃点瓜果,而美国人往往再加一份甜食。瓜果自然要比甜食更利健康。
七、中国人大部分家庭习惯于每天买新鲜食品,而美国人喜从超级市场一次性大量购回,然后每天食用冷冻食品。美国人食用的罐头食品(含种种不利健康的化学添加剂)及腌腊食品(含有多种可能致癌的物质)分别为中国人的15倍和6倍。
八、中国菜名多富吉利色彩,席间互说祝福话,餐毕往往心情愉快、心情放松。
九、中国人用筷时需动用数十条肌肉和10余个关节,因而称之为“健身活动”并不夸张。
十、中国人用餐时爱加醋、姜、蒜、葱、辣椒等佐料,能起杀菌、消脂、增进食欲、帮助消化等作用。
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中西方饮食习惯的差异主要在于下面几个方面:
1.饮食观念及味道和营养:
由于中西哲学思想的不同,西方人于饮食重科学,重科学即讲求营养,故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进食有如为一生物的机器添加燃料,特别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各类无机元素的含量是否搭配合宜,能量供给是否恰到好处,以及这些营养成分是否能为进食者充分吸收,有无其他副作用。这些问题都是烹调中的大学问,而菜肴的色、香、味如何,则是次一等的要求。即或在西方首屈一指的饮食大国——法国,其饮食文化虽然在很多方面与我们近似,但一接触到营养问题,双方便拉开了距离。

中国五味调和的烹调术旨在追求美味,其加工过程中的热油炸和长时间的文火攻,都会使菜肴的营养成分被破坏。法国烹调虽亦追求美味,但同时总不忘“营养”这一大前提,一味舍营养而求美味是他们所不取的。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现代烹调思潮,特别强调养生、减肥,从而追求清淡少油,强调采用新鲜原料,强调在烹调过程中保持原有的营养成分和原有的味道,所以蔬菜基本上都是生吃。所以说西方饮食之重营养是带有普遍性的。

讲究营养而忽视味道,至少是不以味觉享受为首要目的。他们以冷饮佐餐,冰镇的冷酒还要再加冰块,而舌表面遍布的味觉神经一经冰镇,便大大丧失品味的灵敏度,渐至不能辨味;那带血的牛排与大白鱼、大白肉,生吃的蔬菜,白水煮豆子、煮土豆,虽有“味”而不入“道”,凡此种种都反映了西方人对味觉的忽视。他们拒绝使用味精,更足以证明此辈皆属不知味之人,非“知味观”之座上客也!

基于对营养的重视,西方人多生吃蔬菜,不仅西红柿、黄瓜、生菜生吃,就是洋白菜、洋葱、西兰花也都生吃。因而他们的“沙拉”有如一盘兔饲料,使我们难以接受。现代中国人也讲营养保健,也知道青菜一经加热,维生素将影响,因而我们主张用旺火爆炒。这虽然也使维生素的含量下降,但不会完全损失,可味道却比兔饲料好吃得多。因而中国的现代烹调术旨在追求营养与味道兼顾的最佳平衡,这当然也属于一种“中庸之道”。

2.烹饪的随意与规范

西方人对饮食强调科学与营养,故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牛排的味道从纽约到旧金山毫无二致,牛排的配菜也只是番茄、土豆、生菜有限的几种。

再者,规范化的烹调要求:调料的添加量精确到克,烹调时间精确到秒。1995年第1期《海外文摘》中《吃在荷兰》描述了“荷兰人家的厨房备有天平、液体量杯、定时器、刻度锅,调料架上排着整齐大小划一的几十种调味料瓶=化学试验室。”

中国烹调与之截然不同:

1、各大菜系有其风味与特色

2、同一菜系同一菜,其配菜与调料匹配,也依厨师的个人特点有所不同

3、同一厨师做同一菜,会依季节、场合,用餐人身份,加以调整

4、因厨师临场情绪的变化,做出某种即兴的发挥

中国烹调不仅不讲求精确到秒与克的规范化,而且还特别强调随意性。

3. 用餐方式及餐具:

用餐方式:中国,无论什么宴席,都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美味佳肴放在桌子中间,它既是一桌人享用的对象,又是大家交流感情的媒介。

餐桌上,中国人喜欢互相劝酒,夹菜,举杯共欢,非常和睦生趣。

西方:聚在一起吃饭或请客时,劝酒,夹菜没有中国人热情,客人与主人间没那么客气。

西方人更注重个人的独立性,各吃各的,没有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趣。

中餐上,菜讲究丰盛多样,8或10碟、12碟,品种多样,从主菜到汤,到甜品,到水果,次序也讲究。

西方人宴客以牛、羊、猪排等为主食。

在餐具方面,差异就更甚明显。

中国人使用筷子,汤匙,吃饭也用碗盛;

西方人用盘子盛食物,用刀即切即吃,喝汤则有专门的汤匙。

筷子与刀作为东西方最具代表性的两种餐具,筷子和刀影响了东西方不同的生活方式,代表着不同的两种智慧。

中西方饮食方式的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情感交流,至今难以改革。

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是作为陪衬。

宴会的核心: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

中式宴席=集体舞; 西式宴会=男女交谊舞

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

一、两种不同的饮食观念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这一饮食观念同西方整个哲学体系是相适应的。

形而上学--西方哲学特点。西方哲学所研究的对象为事物之理,事物之理常为形上学理,形上学理互相连贯,便结成形上哲学。此哲学给西方文化带来生机,使之在自然科学、心理学、方 实现了飞跃性发展。

另一些方面,此哲学主张也起了阻碍作用,如饮食文化。宴席上,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服务,讲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么豪华高档,从洛杉矶到纽约,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无艺术可言。

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一盘“法式羊排”,一边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边配煮青豆,加几片番茄便成。

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

中国人很重视“吃”,“民以食为天”就是佐证。

我们民族千百年来都处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人们总是吃不饱,所以才会有一种独特的把吃看得重于一切的饮食文化。这大概出于生存需要。

把吃看成首要的事,会出现两种现象:

1、把这种吃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不仅维持生存,也利用它维持健康,即”药补不如食补”的文化基础;

2、对吃的过份重视,使人推崇对美味的追求。

二、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

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

中国的菜肴是“吃味”,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足见中国饮食在用料方面的随意性之广博。

西方人在介绍自己国家的饮食特点时,觉得比中国更重视营养的合理搭配,有较为发达的食品工业,如罐头、快餐等,虽口味千篇一律,但节省时间,且营养良好,故他们国家的人身体普遍比中国人健壮:
总而言之: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这一饮食观念同西方整个哲学体系是相适应的。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西方哲学所研究的对象为事物之理,事物之理常为形上学理,形上学理互相连贯,便结成形上哲学。这一哲学给西方文化带来生机,使之在自然科学上、心理学上、方 上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另一些方面,这种哲学主张大大地起了阻碍作用,如饮食文化。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服务,讲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么豪华高档,从洛杉矶到纽约,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无艺术可言。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一盘“法式羊排”,一边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边配煮青豆,加几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

中国人是很重视“吃”的,“民以食为天”这句谚语就说明我们把吃看得与天一样重要。由于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来都处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人们总是吃不饱,所以才会有一种独特的把吃看得重于一切的饮食文化,我想,这大概是出于一种生存需要吧。如果一种文化把吃看成首要的事,那么就会出现两种现象:一方面会把这种吃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不仅维持生存,也利用它维持健康,这也就是”药补不如食补”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对吃的过份重视,会使人推崇对美味的追求。

在中国的烹调术中,对美味追求几乎达到极致,以至中国人到海外谋生,都以开餐馆为业,成了我们在全世界安身立命的根本!遗憾的是,当我们把追求美味作为第一要求时,我们却忽略了食物最根本的营养价值,我们的很多传统食品都要经过热油炸和长时间的文火饨煮,使菜肴的营养成分受到破坏,许多营养成分都损失在加工过程中了。因而一说到营养问题,实际上就触及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最大弱点。民间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就是这种对美味的追求,倒使我们忽略了吃饭的真正意义。

中国人在品尝菜肴时,往往会说这盘菜“好吃”,那道菜“不好吃”;然而若要进一步问一下什么叫“好吃”,为什么“好吃”,“好吃”在哪里,恐怕就不容易说清楚了。这说明,中国人对饮食追求的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即使用人们通常所说的“色、香、味、形、器”来把这种“境界”具体化,恐怕仍然是很难涵盖得了的。

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水 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烹饪讲究的调和之美,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要之处。菜点的形和色是外在的东西,而味却是内在的东西,重内在而不刻意修饰外表,重菜肴的味而不过分展露菜肴的形和色,这正是中国美性饮食观的最重要的表现。

在中国,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这种饮食观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也是吻合的。作为东方哲学代表的中国哲学,其显著特点是宏观、直观、模糊及不可捉摸。中国菜的制作方法是调和鼎鼐,最终是要调和出一种美好的滋味。这一讲究的就是分寸,就是整体的配合。它包含了中国哲学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一切以菜的味的美好、谐调为度,度以内的千变万化就决定了中国菜的丰富和富于变化,决定了中国菜菜系的特点乃至每位厨师的特点。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

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所以,归根结底还是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差异。但是,这种差异似乎在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变的模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以不再只注重菜的色、香、味,而更注重它的卫生与营养了。尤其是在经历了非典以后。还有,人们因为越来越繁忙的工作,觉得中餐做起来太麻烦,不如来个汉堡方便等。这样一来在饮食上差异也就不太分明了。
观点5: 上百度知道,你看一下,就知道了。
观点6: 上百度里就知道
扩展阅读1:
1、中餐讲究团圆,所以大家都是共用饭菜,而西方人则讲究唯己,他们喜欢各吃各的。2、中餐里很少用到刀子(除了切烤肉),只需一双筷子就可以了;而西方人喜欢把食物煮成一坨一坨的,然后用刀和叉来切成一小块。3、中餐里的鱼一般是没去骨的,这样保证了质感;西餐则比较娇气,其中的鱼一般看不到...
扩展阅读2:
这里简要从下面三个方面谈谈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一、两种不同的饮食观念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这一饮食观念同西方整个哲学体系是...
扩展阅读3: 如何看待中西方餐饮习惯
人们习惯于在宴席上饮大量白酒,或暴饮暴食,或烟酒同时来,有些地区还有布菜的不良习俗。这些习惯不但造成浪费,而且对身体健康极为不利,容易诱发多种疾病。 但也不乏亮点,比如说: 一、中国人每天进食的新鲜蔬菜要比美国人多得多,而美国人虽每天摄入大量蛋白质,但肠胃功能却因进食纤维素太少而受到影响,因此消化系统的...
扩展阅读4:
1、观念差异 中国的饮食观念是五味调和,西方的饮食观念是个性突出。首先,从哲学思想看,中国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核心是讲究气与有无相生。 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力求口味清淡和膳食的均衡。对于烹饪食物,营养性就是他们的出发点和目的地。2、方式差异 中西方的饮食...
扩展阅读5:
4、众多的饮食品种:著名菜点有意大利菜、法国菜、美国菜、德国菜、俄罗斯菜等。著名饮品有葡萄酒、咖啡、红茶。5、多彩的饮食民俗:日常食俗,以肉食为主、素食为辅;人生礼俗,以宗教成礼,祝愿健康快乐;社交礼俗,推崇“女士优先”、尊重妇女。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饮食文化 百度百科-西方饮食...
网站地图